現在的位置:網站首頁 > 婦幼保健館 > 健康保健健康保健
寶寶「秋日咳」 媽媽心好累!
發布日期:時間: 2019-09-02 09:28:08 瀏覽次數:15189 信息來源: 翔宇藥業股份有限公司
有一種咳嗽叫「入秋咳」
寶寶白天咳幾下晚上咳不停
斷斷續續個把月
媽媽心好累
辯證治咳喘
中醫講“辨證施治”,咳嗽的證不同則治法不同,秋冬季多發的咳嗽多為以下四種。
風寒咳嗽
一般風寒咳嗽頻繁,清涕,白色或稍微帶點黃,舌無苔或薄白苔,鼻塞聲重。噴嚏,流清涕,惡寒,不發熱或發熱不甚,無汗,周身酸痛,咳嗽痰白質稀,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此類型咳嗽在秋冬寒冷季節最為常見。
肺脾氣虛
肺脾氣虛出現的是咳嗽無力,痰白清稀,汗多,面色發黃,舌淡,舌邊可見齒痕,食欲低,大便稀薄。此類型咳嗽常為久咳,患兒平素容易感冒,活動后汗多,甚至有時會伴有氣短,食欲較差。
小兒急性支氣管炎風寒襲肺證
風寒襲肺證,癥見咳嗽頻作,痰稀色白易咯,鼻塞,噴嚏,流清涕,惡寒,發熱,無汗,咽癢聲重,口不渴,頭痛,全身酸痛,舌質淡紅,苔薄白,脈浮緊或指紋浮紅。
小兒支氣管寒性哮喘
寒性哮喘,癥見氣喘、喉間哮鳴,咳嗽,胸悶,痰液清稀色白、泡沫多,噴嚏,鼻塞,流清涕,面色淡白,唇青,行寒肢涼,無汗,口不渴,小便清長,大便溏薄。
寶寶「入秋咳」 快快用香麻!
穴位靶向治療,直達病灶,宣肺平喘、化痰止咳。
麻黃、芥子、丁香、細辛、矮地茶、生姜,六味經典組方,
麻黃性溫,發汗散寒、宣肺平喘、利水消腫;
芥子性溫,溫肺豁痰利氣,散結通絡止痛;
丁香性溫,溫中降逆、散寒止痛、溫腎助陽;
細辛祛風散寒,通竅止痛,溫肺化飲;
矮地茶化痰止咳,利濕,活血;
生姜散寒、止嘔、止咳。
4*4規格轉為寶寶設計 臨床療效確切無刺激
基于兒童背部面積小,臨床需要貼多個穴位,既要保證完整覆蓋穴位,又要避免影響臨床療效,同時按照香麻寒喘貼質量標準要求,含膏量在每100cm2不低于1.7g,鹽酸麻黃堿含量每100cm2不低于2.5mg,通過試驗4cm×4cm的規格是最佳貼敷面積。綜上考慮,香麻寒喘貼采用4cm×4cm規格,即保證了療效,又避免刺激患兒皮膚。
用藥建議
1、風寒感冒:大椎穴、風門穴;(3貼)(聯合用藥治療時間2-3天,非聯合用藥治療時間4-6天)
2、風寒咳嗽:大椎穴、風門穴、天突穴、肺腧穴(6貼)(聯合用藥治療時間3-4天,非聯合用藥治療時間5-7天)
3、肺炎喘嗽:大椎、風門、肺俞、膏肓(7貼),治療時間縮短2-3天
寒喘哮喘:大椎、風門、肺俞、膏肓、膻中、定喘、天突(11貼)治療時間縮短2-3天
穴位簡易識別辦法
一、大椎穴: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(低頭后邊凸起最高的那個椎骨下面)
二、定喘穴:大椎穴左右旁開0.5寸(患者大拇指關節寬度一半),左右雙穴。
三、風門穴:第七頸椎棘突(低頭后邊凸起最高的那個椎)向下一個椎骨凹陷處(第一和第二胸椎之間)左右各1.5寸(患者食指+中指的寬度)的兩個位置處。左右雙穴。
四、肺俞穴:左右雙穴,第七頸椎棘突下(大椎骨),向下數到第三胸椎骨下,再往左或右1.5寸位置(2橫指)。
五、膏肓穴:左右雙穴,第七頸椎棘突下(大椎骨),向下數第四胸椎棘突下,左右四指寬處(或左右旁開三寸),肩胛骨內側。(患者四指寬度)
六、膻中穴:胸部,兩乳連線中點,
七、天突穴:頸部,前正中線上,胸口上窩中央
聯合用藥效果好
1.小兒寒喘咳嗽咳嗽兼有脾胃氣虛的癥候:可搭配服用復方紅衣補血口服液進行調理,純食材提取,藥食同源,花生紅衣、大棗、枸杞、木耳,組方溫和不膩燥,補血益氣健脾,最適合寶寶脾胃氣虛的補養。
2. 小兒風寒襲肺的感冒咳嗽、發燒等:搭配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、小兒咳喘靈口服液、布洛芬混懸液、阿奇霉素顆粒、消炎止咳片、化痰止咳糖漿等效果顯著,縮短了治療時間,通過貼劑治療,從最大程度上緩解了對小兒身體的傷害。
香麻寒喘貼+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
香麻寒喘貼+阿奇霉素顆粒
香麻寒喘貼+化痰止咳糖漿
香麻寒喘貼+小兒咳喘靈口服液
香麻寒喘貼+消炎止咳片
香麻寒喘貼+蒲地藍消炎口服液
香麻寒喘貼+布洛芬混懸液
香麻寒喘貼+萬托林